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剑道与学业的双刃之舞
在纽约曼哈顿的晨光中,开云kaiyun体育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廊柱下,一名身着运动服的年轻人正疾步穿过林荫道,他肩上的剑袋略显沉重,却与背包中的厚重书本形成一种奇妙的平衡,这位被法国击剑界称为“东方幽灵”的费若秋,如今褪去赛场锋芒,成了哥大教室里一名埋头苦读的学子,本报独家专访了这位曾经的世青赛冠军,聆听他如何以手中长剑,劈开一条横跨大西洋的求学之路。
从巴黎到纽约:一场意外的转折
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上海的一场少年赛,当年那个瘦高的孩子,因一次偶然的校园选拔被教练相中,从此与佩剑结缘,十六岁那年,他远赴法国加入尼斯击剑俱乐部,迅速以犀利的进攻风格在欧洲青年赛中崭露头角。“在法国的五年,我学会了用剑说话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但某天深夜,我看着训练馆墙上萨特的名言‘人是自由的’,突然问自己——除了剑,我还能成为谁?”
这个追问促使他在职业生涯巅峰期做出了惊人决定:申请北美大学,收到哥伦比亚大学社会人类学录取通知书时,他刚结束一场世界击剑大奖赛的领奖台仪式。“教练说我是‘自毁前程’,但我想证明,运动员的潜力不止于赛场。”
哥大的双轨人生:课堂与剑馆的拉锯战
哥大的学业压力与职业训练如何共存?费若秋用“精密如剑术布局”来形容他的时间表:清晨六点至八点进行体能训练,上午穿梭于《文化符号学》与《殖民史》课堂,下午则在曼哈顿击剑中心完成技术打磨,夜晚则属于图书馆的人类学文献。“最艰难的是期中考试周恰逢世界杯资格赛,”他坦言,“我在飞往布达佩斯的航班上写完了关于图腾理论的论文,落地后直接奔赴赛场。”

这种高强度双线作战,却让他对击剑有了新的领悟。“人类学课程里关于‘身体仪式’的探讨,让我意识到剑道不仅是竞技,更是一种文化对话,现在我的防守策略里,甚至融入了部落舞蹈的节奏分析。”这种跨界思考显然卓有成效——今年三月,他在休斯顿大奖赛中使用的新型节奏干扰战术,被《击剑季刊》评为“学术与实战的完美融合”。
东西方剑道文化的摆渡人
在法国训练时,费若秋曾被欧洲媒体称为“最懂西方剑道的亚洲人”,如今在哥大,他主动发起“击剑人文主义”研讨小组,将法国流派的艺术性与美式训练的量化分析结合,还引入中国武术的“意动”概念。“我的教授说,这就像在解构一项运动的基因密码,”他展示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图谱,“或许未来,我能写出一本《剑尖上的文明史》。”
这种文化穿梭者的身份也带来挑战,欧洲俱乐部曾以“学术分散专注力”为由暂停他的赞助,而美国大学体育联盟的规则又限制他参加部分商业赛事。“有时候觉得自己像《百年孤独》里造飞艇的何塞,”他笑道,“但哥大教练组特意调整了训练方案,允许我用人类学田野调查代替部分常规集训——他们相信,思维的广度能提升剑锋的深度。”
在格栅之间寻找支点
面对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远景,费若秋没有给出明确承诺。“如果回归赛场,我会带着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重新设计战术体系,但也许更吸引我的,是成为击剑运动的跨文化推广大使。”他最近正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,策划一项以击剑连接冲突地区青年的计划,“剑道教会我的不仅是胜负,更是如何与对手相互成就——这或许是人类共通的课题。”
暮色中的哈德逊河畔,费若秋收起采访录音设备,重新背起剑袋。“今天还有两组步伐训练和一篇关于移民身份认同的论文要完成。”他走向击剑馆的背影,仿佛隐喻着当代运动员的蜕变:不再是被单项定义的工具人,而是主动编织生命经纬的探路者,当古老的剑道遇见常春藤的思辨精神,这条少有人走的路,正被一步步踏成通往更多可能的桥。
(本报记者纽约专电)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