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的北京,天气微凉,但在城北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,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,雪亮的剑道之上,十余名身着白色击剑服、头戴护面罩的小剑客们正手持花剑,或弓步直刺,或灵活格挡,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与教练的口令、孩子们偶尔迸发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,充满了活力与激情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地伫立,目光专注地追随着每一个幼小的身影,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,对他而言,这不仅仅是日常的训练,这更是一幅“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”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后疫情时代的思考:快乐是回归的基石
过去几年,常态化的健康防护措施对青少年体育培训造成了不小的冲击,击剑这类需要近距离对抗的室内运动更是首当其冲,场馆时而关闭、训练断断续续,许多孩子的运动习惯被迫中断,对击剑的热情也在消磨。“我们发现,当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后,如何让孩子们重新拿起剑,安心、快乐地回到剑道,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首要课题。”王钰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。
作为协会分管青少年培训与推广的负责人,王钰和他的团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,他们认为,单纯强调竞技成绩、技术打磨的时代已经过去,在后疫情时代,首要任务是修复孩子们与这项运动的情感连接。“我们不能一上来就要求他们恢复到以前的训练强度和竞技水平,首要的是消除可能的隔阂与陌生感,让他们重新发现击剑的乐趣,享受与伙伴们一同流汗、一同进步的快乐,这份‘快乐’,是引领他们回归的基石。”
理念转变:从“培养冠军”到“滋养心灵”
这一理念的背后,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在青少年培养思路上的重大转变。“过去,我们可能更侧重于选拔苗子,培养冠军,这当然重要,但不是全部。”王钰阐述道,“我们更强调击剑运动的育人功能和其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,它不仅能强身健体、锻炼反应和协调性,更能培养孩子们的礼仪、专注力、抗挫折能力以及尊重对手的品格。”
协会因此推出了一系列举措,将“快乐击剑”的理念融入其中,他们鼓励各俱乐部、培训中心在初期阶段降低技术训练的难度和对抗性,增加更多富有趣味性的基本动作游戏、小组挑战赛和情景模拟练习,大力推广“俱乐部联赛”、“新手挑战赛”等低门槛、重参与的赛事活动,让每一个孩子,无论水平高低,开云kaiyun体育都有机会在比赛中体验竞技的魅力和乐趣。
“我们看到,当一个孩子在比赛中哪怕只是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有效防守,或者勇敢地发起了进攻,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和下场后兴奋地与同伴分享的样子,那就是我们追求的价值。”王钰动情地说,“这种成功的体验和由衷的快乐,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激励他们坚持下去。”
营造环境:安全、友好与仪式感并重

为了让孩子和家长们能够安心、放心地“重回剑道”,协会在营造安全、友好的环境上下了大力气,王钰介绍,他们严格指导并监督各场馆落实通风、消毒等卫生措施,确保硬件环境的安全,更重要的是,致力于构建积极向上的软环境。

“我们要求教练员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,更要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和心理导师,要善于鼓励,允许犯错,营造一个相互支持、共同成长的团队氛围。”王钰强调,“当孩子们感受到来自教练和同伴的温暖与认可时,他们才会真正地把击剑馆当作一个乐于前往的‘快乐家园’。”
协会还注重恢复和强化击剑运动的仪式感。“击剑是一项极具绅士风度和仪式感的运动,见面时的敬礼、比赛开始前的试剑、结束后的握手致意……这些环节不仅体现了体育精神,也赋予了运动本身一种庄严的美感。”王钰认为,恢复这些仪式,能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击剑的文化内涵,从而获得超越胜负的、更为持久的满足感与快乐。
未来展望:让快乐的种子生根发芽
谈及未来,王钰充满信心,他表示,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广“快乐击剑”理念,计划举办更多面向广大青少年的普及活动、趣味赛事和击剑文化体验营,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并爱上这项“格斗中的芭蕾”。
“我们的目标,不仅仅是培养几个优秀的运动员,更是希望播撒下热爱运动的种子,让击剑成为他们童年乃至一生中一段美好的记忆,一种能够带来快乐和力量的生活方式。”王钰说,“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追逐、呐喊、思考、成长,享受着重回剑道的纯粹快乐,这就是我们所有努力最大的回报。”
窗外,华灯初上,训练馆内,小剑客们结束了今天的课程,虽满头大汗,却意犹未尽,围着教练讨论着刚才的动作,王钰走上前去,俯身与孩子们交流,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,这一刻,剑道之上,快乐如同那明亮的灯光,温暖而真实地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间。
发表评论